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

彌陀 創世紀有機農場,三代同行的有機路

 本文刊載於 鄉間小路 雜誌 2011 Vol. 37 August

 文圖 農婦君



彌陀,用高雄腔臺語說,「陀」字要拉長、尾音還要上揚。這個名字念起來很有趣的小鄉鎮,座落在高雄市西北海邊、阿公店溪入海口處,舊稱「彌陀港庄」。彌陀早期是阿公店(現今岡山)第二大鎮,1937年日人開闢岡山空軍機場,將彌陀一分為二,使其發展受到莫大阻礙。爾後北邊六村分出成立「永安鄉」,南邊十三村劃作「梓官鄉」,彌陀鄉範圍便逐漸萎縮。
這裡的產業發展承襲臺灣西南沿海的養殖傳統,平地則以種植稻米為主,同樣面臨著農業沒落、人口流失的問題,四處座落著零星工廠,許多早已遷師大陸,空洞廠房見證著臺灣「以農養工」的發展歷程。


不過,在這個日薄西山的沿海小鎮,卻有一家三代人,不但不離農,還從事著知易行難的「有機農業」,十多年來不使用農藥化肥栽培蔬菜,在並不優勢的環境中努力耕耘,照顧著消費者、土地、還有子子孫孫的健康……。
終於有機會,我跟著高雄微風市集蔬菜一哥蘇冠宇,拜訪彌陀的「勝隆有機農場」。


一家同心  耕耘鄉土

抵達農場是下午烈日時分,冠宇大哥的爸爸(以下稱阿公)正帶領蘇家「男工幫」(兩個兒子、兩個孫子),把遮陽的黑網加蓋在溫室棚頂。兩排共10棟整齊又專業的溫室,不說實在看不出來是自行購料搭建、完全出自自家人之手。

在南臺灣強烈日光下,溫室中的蔬菜都枯萎了,他們決定在棚頂加蓋一層黑網遮蔽日光,也有助於降低室內高溫。聽著阿公老經驗、快腳手的「發落」,蘇家男工熟練、流暢地把長達50公尺的黑網張開,一端綁上重物,甩過棚頂,再逐一將黑網兩邊固定在鐵桿上。這樣一來,不需要梯子輔助即可將黑網披上兩三個人高的棚頂,發現買來的黑網長寬不夠,還得自己用車縫機接補,在快速省工之餘,也必須兼顧經濟效益喔!

阿公真不愧是「作穡」(作穡:臺語發音,指種田)。作了一輩子的人,不僅腳手快,面對如蓋黑網這樣並不是作農經常性的工作,腦筋也不停的轉:怎麼作最快、最省事?憑著經驗與觀察脫口而出的工作順序,令我大吃一驚,確實是我這個高學歷的唸書小孩想都想不到的奇招。

這天一口氣作到傍晚七點才收工,幫不上什麼忙的我也跟著回家享受晚餐。由於蘇家六個人包括阿媽都要在農場工作,大嫂則主司「後勤」,打掃家務、準備三餐,讓疲憊一天的家人回來就可吃到熱騰騰的飯菜。


茶餘飯後,阿公娓娓道起作有機農業的因緣

「早期這邊種菜的人,大家都是要賣的種一區,自己吃的則分開種另一區,農藥噴的比較少!我就覺得為什麼要這樣呢?賣出去的不是也是給人家吃?」



阿公因此開始研究不噴農藥的方法。民國八十幾年有機農業才剛萌芽時,有家通路商找他合作生產有機蔬菜,從此阿公一邊研究不噴農藥的種植方式,一邊逐漸擴大有機種植的面積,放棄了原本大宗種植的哈密瓜。雖然後來通路商不幸倒閉,阿公卻堅持有機這條路,不斷鑽研累積,也找到新的通路配合。現在農場的面積持續擴大中,已有6公頃的規模。


冠宇大哥則是一直活在「作農辛苦」陰影下的農家第二代。曾經留日五年,回鄉後在日商公司擔任翻譯,但女兒一出生就罹患先天性糖尿病,加上公司欲將他外派中國,人生情勢終究還是將他引回了農業。冠宇大哥想說自己放棄上班族優渥生活,甘心在烈日之下承襲家業,爸爸應該高興才對,沒想到蘇家阿公卻因為看不慣兒子慢吞吞的手腳,經常在農地上破口大罵。
   這段父子共事的陣痛期裡,他曾經興起放棄的念頭,但又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退路。此時,作農的好朋友邀他加入微風市集,冠宇大哥開始學著自己擺攤賣菜、跟客人互動,原本外向風趣的性格得以展露,雖然收入不多,成就感卻難以形容,與在農場埋頭苦作完全不同。慢慢的,父親也逐漸體會兒子的用心,現在已經不再怒氣衝天地斥責晚輩了。


老少合力  守護有機
在農家一夜好眠之後,我決定自告奮勇,早早起身,參與由阿媽領軍的「女工幫」一起除草,體驗「透早就出門,天色漸漸光」的農家生活。由於不使用除草劑的關係,雜草是有機農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之一,夏天只要一場雨過,雜草馬上長的比菜還高。

特別是種植蔬菜的農民,許多時候無法倚賴機械,只能用人工除草。像勝隆有機農場這麼大面積的露天菜田,除草幾乎是每天不可避免的工作,就由五位平均年齡七十歲的阿桑負責,任勞任怨、全年無休。

其中一位竟然高齡八十歲,不像大多數老人躺在醫院,她仍然每天在大太陽底下勞動,作著我們年輕人都忍受不了艱苦農事。

阿媽笑笑地說:「八十歲也是要活動,阿我每天出來運動一下不是很好?」

冠宇大哥的媽媽雖不是年紀最大的,卻是手腳最快的「閃電割草手」,嘴巴「抬槓」沒有停過,手腳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田間前進,所到之處一片清潔溜溜!如果有除草比賽的話,蘇阿媽一定會拿冠軍。

蘇阿媽說:「因為要作的比工人快,大家才不會摸魚,工作才有效率」。看來年紀最輕的我只有望其項背的份兒了,才蹲著除草一陣子我就兩眼發昏,不得不到一旁坐下休息。

大太陽底下,時間似乎過的特別快,午餐後,太久沒有早起的我馬上陷入昏迷沉睡,醒來時阿公阿媽已經趕著出門,繼續下午的工作。

在彌陀蘇大哥家,不但體驗「來去鄉下住一晚」的農家情趣,蘇家兩老的衝勁與俐落身手也讓我印象深刻:阿公阿媽總是最早上工,在田地間奔波、無時無刻想著怎麼作可以更快更好,帶領著全家大小在有機農業的道路上前進,雖然有時候還是不忍念兩句,但這不就是家人可貴之處?


農業需要年輕心血注入,但也離不開老一輩人,與天地相處的智慧傳承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