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

蘋果迷絕不能錯過的MIT大禹嶺蜜蘋果!




蘋果迷絕不能錯過的MIT大禹嶺蜜蘋果!


蜜蘋果,亞熱帶高山獨有的鮮脆香甜~

台灣的蘋果產區位於中橫沿線的梨山、福壽山、大禹嶺一帶,每年十一、二月為「霜期」,特殊的氣候變化使蘋果為了禦寒,本能將儲存的少數澱粉轉換成糖並積極儲存果糖以防止凍傷,在水果內部形成半透明所謂的『蜜線』,形成台灣特有的蜜蘋果!
台灣蜜蘋果雖然果粒小、外表粗糙不討喜,但高達189度的酸甜風味,加上新鮮現採才有的爽脆口感,許多人吃過之後都說:這才是蘋果真正的滋味!從此對鬆軟的進口蘋果敬而遠之。





全台灣唯一果樹不用套袋的地方

海拔2500m的大禹嶺,年均溫20度以下,果農們終於可以避開果實蠅的威脅,讓果樹恢復原本結實纍纍的面貌!遠道而來的我們不禁感嘆:哇~台灣竟然還有這樣美麗的蘋果園,讓人也想當起牛頓,坐在結實纍纍的蘋果樹下沈思……


  






高難度無毒蘋果,達人十年心血
一棵蘋果樹種下去之後,要五年才能開始量產!正是因為產季短、不易栽種,再加上進口蘋果的衝擊,民國68年後中橫沿線的果農紛紛改種梨子,使台灣蘋果數量極遽下降……。幸好,仍然有果農不願放棄,守護著日據時代就留下來的蘋果樹;邱大哥在民國84年由台北上山種果,經過十多年艱苦的寒帶農作,他不僅成為蘋果達人,更發展「無農藥殘留」的栽培方式,種出來的蘋果不僅營養美味,而且無毒健康;邱大哥的努力不懈,讓蜜蘋果成為台灣珍饈,是入冬之前絕對不能錯過的幸福滋味!




大禹嶺蜜蘋果
進口蘋果
有機肥栽培
化學肥料栽培
無農藥殘留
採收前十天噴灑殺菌劑
海拔2500m無果實蠅威脅,無須套袋
需套袋防止果實蠅
成熟採收、甜度較高
未成熟採收,較能保存
鮮果食用,可冷藏10~14
打蠟+冷藏保存,最長可達兩年
香脆酸甜
保存過久時口感鬆軟




產品名稱
大禹嶺蜜蘋果
產地
南投‧仁愛
生產者
邱錦城
產期
十月~十二月
生產方式
無農藥殘留
食用方式
鮮果食用
保存期限
7~10




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

高雄內門─陣頭鐵漢背後的有機柔情

本文刊載於 鄉間小路 2011 Vol. 38 October


文圖 農婦君

你或許沒聽過「內門」,但若提到「宋江陣」與「總舖師」,這裡的居民個個都引以為傲。這個以陣頭與辦桌文化聞名全臺的山村,地處高雄西北邊,涵蓋一部份月世界惡地形,因丘陵起伏、水源缺乏,黏性土壤導致種作不易,過去曾經被農業單位認定為「低產量」農業地區。
過去,內門居民多以種植果樹、養峰為生,也因環境困苦,逢年過節時,許多有好手藝的農民必須外出他鄉為人外燴,慢慢形成「總舖師」文化,鼎盛時期內門約有150組總舖師,辦桌功夫堪稱「頂港有名聲,下港有出名」。


陣頭文化的興起,則是由於早期地處偏僻,官府管轄不及,居民練武防身,組成自衛隊保護家園,後來則成為祭祀敬神的主要活動。宋江陣是以水滸傳為名發展出的陣頭,表演者裝扮成水滸人物,揮舞特殊兵器,如雙斧黑旋風李逵、雙刀一丈青扈三娘、雨傘母大蟲顧大嫂、武松、燕青、魯智深等角色, 搭配舞龍舞獅,鑼鼓喧騰,熱鬧非凡。


近年地方政府更與廟宇合作,推廣陣頭文化,除了內門青年子弟之外,各界大專院校學生也都組隊參賽,使「內門宋江陣」名列臺灣十二大國際民俗觀光節慶,每年三月均吸引大量人潮湧入內門,觀賞陣頭表演,品嘗總舖師手藝。

節慶背後,地方居民的辛酸
但在我們造訪的八月時節,內門就如臺灣一般的鄉下農村,冷清恬靜,彷彿一臉素顏相見。寬敞的臺三線上,偶爾有車呼嘯而過,老人家們忙著烘龍眼、撥龍眼乾,賺點微薄收入補貼家用,農會集散場則聚集了許多男人,工作之餘不忘舉杯娛樂,享受已經進入尾聲的龍眼採收期。

阿伯拿起一串有如李子大小的龍眼對我們說,「少年仔!這才是龍眼,你們吃的那種是『龍眼仔』(意指小龍眼)」。


龍眼在南部地區是非常普遍的水果,三合院裡高大的龍眼樹,搭載了許多人的童年記憶。龍眼的產季緊接在荔枝、芒果之後,是夏夜裡喝茶談天最佳的鮮果零食。內門崎嶇的地形與黏性土質,特別適合龍眼栽種,日據時代即開始種植,目前面積約800公頃左右。我們也是來到內門才知道,原來龍眼也有分為早生種、粉殼、青殼、赤殼等多樣化的品種,有的肉厚汁多,有的小而甘醇。

但是,作為內門最大宗的作物,龍眼卻因採收費工、鮮果不易保存,直接銷售困難重重,目前多以加工品銷售─將採收的龍眼加以烘焙、去殼製成龍眼乾。不過,因為家家戶戶種植的品種不同,加工手法有所差異,品質參差不齊,也造成共同行銷的阻礙。目前,許多內門的龍眼鮮果,只能以低價賣給販商,送去東山烘焙,掛上「東山龍眼乾」品牌行銷。


戴慶芳大哥在農會任職25年退休,致力於內門的社區營造工作,同時從事有機栽培、飼養無毒放山土雞,並參與高雄微風市集。他認為,即使內門宋江陣與總舖師這麼有名,一般居民的生活仍然沒有獲得太多改善。
事實上,一年一次的慶典活動對居民生活幫助有限,大部分時間,內門人仍然倚賴龍眼、荔枝、蜂蜜等少量多樣的山地作物為生。然而,光彩奪目的宋江陣背後,其實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。長期從事教育深耕工作的內門木柵教會牧師就提到,許多孩子沉迷於宋江陣,不去學校上課讀書,長大之後只能留在地方遊蕩,成為社會邊緣人。

姊妹互助農場,帶來生機
內門地方發展的種種阻礙,促使戴大哥與木柵教會幾年前成立「佳音社區營造協會」。初期以協助內門為數眾多的外籍新娘為主要目標,利用教會及社區的資源,輔導她們適應當地的語言、生活文化、兒童教育等。




後來,在戴大哥努力推動、原高雄縣社會局的協助下,開闢了「佳音姊妹互助農場」,一方面提供新移民姐妹認養耕種,發展經濟自主,一方面讓附近居民參與、陪伴增加在地融合及情感互助。內門的外籍姊妹與社區居民們,從此踏入有機農業的行列,開始學習種植無農藥、無化肥的蔬果,並在高雄微風市集設立攤位,讓居民們有銷售農產品的管道。
社會局更邀請市集中已有多年經驗的農友前往內門,指導居民如何種植有機作物,在不使用化學肥料、農藥的原則下,對於土壤、天候、植物生長等加以研究,再加上生物資材的使用,農友們逐漸熟練,從原本種出滿是蟲吻的「洞洞菜」,如今都已取得有機驗證,種的蔬菜漂亮到讓消費者都不免懷疑,有機菜怎麼可以漂亮?加上內門的特殊地理環境,適合各種山中野菜、野果,內門農友們的攤位,儼然成為微風市集的「山產專櫃」。

面對面販售,養成小農自信
  回想起剛開始要去微風市集擺攤,農友們都很恐懼,紛紛推託著說「啊!我不會賣啦!」、「我不知要講啥」。但現在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農場故事:力玉春大姊的「滿溢農場」專攻養峰,曾獲2010特等獎;朱參花大姊的農場名字最有趣,叫做「轉角農場」,她自己鑽研酵素,做出萬用環保清潔劑;張鳳月大姊則是以聖經故事命名「迦南農場」,雖然要照顧生病的丈夫,但用心照顧土地、守護消費者的健康是她每天活力的來源。
此外,內門有機農業推手戴大哥,則專門飼養放牧土雞、雞蛋,提供消費者更加多樣化的食材選擇。在市集上,經常可以看到他們與熟客打成一片、談笑風聲,因為有了微風市集的面對面銷售,內門的農友逐漸培養出自信心。






雖然目前內門的有機農業仍然未成規模,但在宋江陣、總舖師等展演性質的慶典活動之外,我們看見,屬於居民日常生活及農業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。

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

田寮月照農園 窮鄉僻壤的好滋味

本文刊載於 鄉間小路  2011 Vol. 37 September


文圖 農婦君







田寮,位於北高雄大岡山山區,遍布石灰泥岩地形。長年雨水沖刷,造成丘陵起伏,山谷河流交錯,這尖峰利脊、寸草不生的惡地,又稱為「月世界」。早期先民為了開墾農地,在地形崎嶇的田邊蓋茅屋小住,因而得名「田寮」。這裡山路蜿蜒複雜、外人入侵不易,自清代以來便是「盜匪淵藪」,著名的朱一貴事件就是以此為根據地。

  可想而知,地無三里平、交通不便的田寮,工商發展嚴重受阻,直至現在仍維持傳統的農業生活。民國89年南二高通車後,全鄉才有第一支紅綠燈。雖然目前臺灣西部平原的交通建設完善,田寮鄉離國道一號、三號及高鐵都只要半小時車程,但到現在仍然連一間7-11都沒有,偏僻的程度,令人難以想像。



自給自足 養成「歹嘴道」
  這樣的窮鄉僻壤,又是月世界惡地,想必一定資源匱乏、民不聊生,當我帶著這種想像第一次造訪田寮時,作為伴手禮的餅乾糖果卻被婉拒…

  「這裡沒有人要吃這個啦!拿回去拿回去!」對方這麼說。

  瞠目結舌的我,摸摸鼻子收起禮物,開始挖掘田寮的人的特殊習性。原來,因為山路崎嶇、交通不便,這邊的居民幾百年來維持自給自足,在陡峭山地中闢地種作,飼養禽畜。從稻米、蔬菜水果,到雞鴨豬羊,幾乎家家戶戶都有,連一般山區不易獲得的魚蝦,田寮人都利用天然的水池來飼養。

  應該說是天無絕人之路吧,田寮的泥岩地質鹽分高,種出來的水果特別甜、風味獨特。特殊的山區地形又適合飼養山羊,使其成為岡山羊肉爐的肉羊產地;這邊出產的龍眼蜜更是風靡全臺。獨特地質環境,加上勤奮不懈的住民,使田寮發展出多元化、獨具特色的農業風貌。


  「自己種、自己養、自己吃」的傳統,讓田寮人的食物幾乎都來自當地,務農的生活雖然不富有,但餐桌上卻總是豐盛。長久下來,也養成田寮人特殊的食物品味,即便是在外食風氣盛行的今日,田寮人仍然非常鍾情於家鄉味,挑嘴程度難以想像,是出了名的「歹嘴道」[1]



家家有本「呷飯」的經
  一般農家對於自家生產的某類蔬果,由於每天生產接觸,不免逐漸培養出自己的品味,例如:種芭樂的知道那一種芭樂,或是樹上的哪一顆芭樂最好吃、養魚的可以挑出池中最新鮮肥美的一條。而田寮由於農作種類非常豐富,囊括蔬菜水果、豬雞羊肉,再加上水產,田寮人嘗慣了家鄉手工滋味,對外來食物的接受度非常低。他們講究食物的新鮮原味、不能有太多添加物,也形成特殊的鄉土飲食文化。

  在這裡,幾乎所有食物都得被品頭論足一番:豬養的夠不夠久、肥肉夠不夠多;雞肉有沒有甜味、配什麼煮最好吃。很難相信這裏的老人們農忙之餘,就是在「搞吃的」,平日燉個全雞、豬腳,就可以吆喝一群「呷飯班」共享美食。


  男人們聚集,不講國家大事,偏愛討論料理,話題從雞要怎麼養肉質才會鮮甜,稻香腸應該怎麼灌最好吃。每逢過年過節更是各家忙碌,製作自家特色風味的粽子、年糕、各種醃製食品。總之,只要進入田寮,豐盛飲食絕對會讓你撐得飽飽、身心滿足而去。

  我心裡暗想,難怪7-11不願在此展店。如果在這邊開一家麥當勞,應該也很快就開不下去了吧

憤青返鄉 打造農園


  「月照農園」就是在這樣深厚的農食文化中誕生的。五年級的朱明發,當年考上臺大時可是全村轟動,家裡還殺雞宰羊宴客。北上讀大學時,適逢學運興起,骨子裡其實是個文藝青年的他,也跟著上街頭抗議、吶喊自由平等,加入「憤青」行列。畢業之後,政黨輪替,他也漸漸遠離街頭,在臺南流浪了幾年,在三十多歲時決定返鄉。不過,全村狀元回到窮鄉僻壤務農,父母當然完全不能接受。一開始還將發仔趕走,警告他如果敢回來,就「打乎死」!


  十多年過去了,如今發仔皮膚黝黑,穿著、言語談吐都非常在地化。年少的憤世嫉俗已褪去,對鄉土的深深情感,則轉化成健康、美味的農產品,在主婦聯盟等小型通路販售,每到水果盛產季節,朋友之間更是爭相搶購。

  父母逐漸習慣了他返鄉務農,開始傳授許多古早時代無化學農藥、肥料的耕作智慧。再加上自己努力鑽研微生物技術,讓發仔在傳統農業深厚的田寮沃土上,發展自己的農作天地。
  發仔堅持「什麼樣的作物,就應該要有什麼樣的風味」,他種出的苦瓜,苦的不得了,各式各樣的芒果也獨具風味,露天栽種的小蕃茄則皮厚鮮甜,放養的黑豬、土雞、山羊等更是肉質香甜,完全沒有餵養飼料的腥臭味。

不能遺忘的在地好味

  現代農業因為朝專業化發展,鼓勵大量、集中飼養的畜牧方式,以廠商配好的進口穀物、抗生素等配方飼料餵食,來增加動物的「育成率」及「換肉率」,加快飼養速度、肉品產量。但是這卻衍生出肉品藥物殘留、畜牧場環境污染、屠宰場耗費能源等問題,造成一般大眾漸漸產生吃肉很不環保的觀念。


  事實上,過去家家戶戶都養雞養豬,用農田收成後多餘的作物,如蕃薯、蕃薯葉、香蕉莖、餿水等餵食,牲畜雖然長的較慢,但卻比較成熟,飼養的量少,也不易產生疾病,因此不需要使用抗生素、賀爾蒙等藥物。多虧田寮的封閉環境,保有如原住民部落一般的傳統農業文化,讓「農牧共生」的環保畜牧方式得以再現。

  發仔認為,現今農業大量使用農藥、化肥,只追求快速生產大量農產品,卻逐漸遺忘食物原本風味,讓這些食物「只有肉體,沒有靈魂」。再加上全球化影響,越來越多人尋求外國飲食品味,城市裡異國料理餐廳風行,許多人對紅酒、咖啡研究甚深,卻說不出值得品嘗的在地口味。屬於臺灣這塊土地的「鄉土味」,正在年輕一輩的味覺裡逐漸流失。

  田寮環境偏僻、交通不便,過去被認為是發展的阻礙,但卻因此幸運的保存下傳統飲食文化,可說是意義非凡,是足以讓臺灣農食文化復甦的肥沃基地。

  若有機會,請你也來田寮走走,一同品嘗這「窮鄉僻壤好滋味」。


[1] 閩南語,意指挑食,在此指對食物有特殊的堅持。

彌陀 創世紀有機農場,三代同行的有機路

 本文刊載於 鄉間小路 雜誌 2011 Vol. 37 August

 文圖 農婦君



彌陀,用高雄腔臺語說,「陀」字要拉長、尾音還要上揚。這個名字念起來很有趣的小鄉鎮,座落在高雄市西北海邊、阿公店溪入海口處,舊稱「彌陀港庄」。彌陀早期是阿公店(現今岡山)第二大鎮,1937年日人開闢岡山空軍機場,將彌陀一分為二,使其發展受到莫大阻礙。爾後北邊六村分出成立「永安鄉」,南邊十三村劃作「梓官鄉」,彌陀鄉範圍便逐漸萎縮。
這裡的產業發展承襲臺灣西南沿海的養殖傳統,平地則以種植稻米為主,同樣面臨著農業沒落、人口流失的問題,四處座落著零星工廠,許多早已遷師大陸,空洞廠房見證著臺灣「以農養工」的發展歷程。


不過,在這個日薄西山的沿海小鎮,卻有一家三代人,不但不離農,還從事著知易行難的「有機農業」,十多年來不使用農藥化肥栽培蔬菜,在並不優勢的環境中努力耕耘,照顧著消費者、土地、還有子子孫孫的健康……。
終於有機會,我跟著高雄微風市集蔬菜一哥蘇冠宇,拜訪彌陀的「勝隆有機農場」。


一家同心  耕耘鄉土

抵達農場是下午烈日時分,冠宇大哥的爸爸(以下稱阿公)正帶領蘇家「男工幫」(兩個兒子、兩個孫子),把遮陽的黑網加蓋在溫室棚頂。兩排共10棟整齊又專業的溫室,不說實在看不出來是自行購料搭建、完全出自自家人之手。

在南臺灣強烈日光下,溫室中的蔬菜都枯萎了,他們決定在棚頂加蓋一層黑網遮蔽日光,也有助於降低室內高溫。聽著阿公老經驗、快腳手的「發落」,蘇家男工熟練、流暢地把長達50公尺的黑網張開,一端綁上重物,甩過棚頂,再逐一將黑網兩邊固定在鐵桿上。這樣一來,不需要梯子輔助即可將黑網披上兩三個人高的棚頂,發現買來的黑網長寬不夠,還得自己用車縫機接補,在快速省工之餘,也必須兼顧經濟效益喔!

阿公真不愧是「作穡」(作穡:臺語發音,指種田)。作了一輩子的人,不僅腳手快,面對如蓋黑網這樣並不是作農經常性的工作,腦筋也不停的轉:怎麼作最快、最省事?憑著經驗與觀察脫口而出的工作順序,令我大吃一驚,確實是我這個高學歷的唸書小孩想都想不到的奇招。

這天一口氣作到傍晚七點才收工,幫不上什麼忙的我也跟著回家享受晚餐。由於蘇家六個人包括阿媽都要在農場工作,大嫂則主司「後勤」,打掃家務、準備三餐,讓疲憊一天的家人回來就可吃到熱騰騰的飯菜。


茶餘飯後,阿公娓娓道起作有機農業的因緣

「早期這邊種菜的人,大家都是要賣的種一區,自己吃的則分開種另一區,農藥噴的比較少!我就覺得為什麼要這樣呢?賣出去的不是也是給人家吃?」



阿公因此開始研究不噴農藥的方法。民國八十幾年有機農業才剛萌芽時,有家通路商找他合作生產有機蔬菜,從此阿公一邊研究不噴農藥的種植方式,一邊逐漸擴大有機種植的面積,放棄了原本大宗種植的哈密瓜。雖然後來通路商不幸倒閉,阿公卻堅持有機這條路,不斷鑽研累積,也找到新的通路配合。現在農場的面積持續擴大中,已有6公頃的規模。


冠宇大哥則是一直活在「作農辛苦」陰影下的農家第二代。曾經留日五年,回鄉後在日商公司擔任翻譯,但女兒一出生就罹患先天性糖尿病,加上公司欲將他外派中國,人生情勢終究還是將他引回了農業。冠宇大哥想說自己放棄上班族優渥生活,甘心在烈日之下承襲家業,爸爸應該高興才對,沒想到蘇家阿公卻因為看不慣兒子慢吞吞的手腳,經常在農地上破口大罵。
   這段父子共事的陣痛期裡,他曾經興起放棄的念頭,但又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退路。此時,作農的好朋友邀他加入微風市集,冠宇大哥開始學著自己擺攤賣菜、跟客人互動,原本外向風趣的性格得以展露,雖然收入不多,成就感卻難以形容,與在農場埋頭苦作完全不同。慢慢的,父親也逐漸體會兒子的用心,現在已經不再怒氣衝天地斥責晚輩了。


老少合力  守護有機
在農家一夜好眠之後,我決定自告奮勇,早早起身,參與由阿媽領軍的「女工幫」一起除草,體驗「透早就出門,天色漸漸光」的農家生活。由於不使用除草劑的關係,雜草是有機農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之一,夏天只要一場雨過,雜草馬上長的比菜還高。

特別是種植蔬菜的農民,許多時候無法倚賴機械,只能用人工除草。像勝隆有機農場這麼大面積的露天菜田,除草幾乎是每天不可避免的工作,就由五位平均年齡七十歲的阿桑負責,任勞任怨、全年無休。

其中一位竟然高齡八十歲,不像大多數老人躺在醫院,她仍然每天在大太陽底下勞動,作著我們年輕人都忍受不了艱苦農事。

阿媽笑笑地說:「八十歲也是要活動,阿我每天出來運動一下不是很好?」

冠宇大哥的媽媽雖不是年紀最大的,卻是手腳最快的「閃電割草手」,嘴巴「抬槓」沒有停過,手腳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田間前進,所到之處一片清潔溜溜!如果有除草比賽的話,蘇阿媽一定會拿冠軍。

蘇阿媽說:「因為要作的比工人快,大家才不會摸魚,工作才有效率」。看來年紀最輕的我只有望其項背的份兒了,才蹲著除草一陣子我就兩眼發昏,不得不到一旁坐下休息。

大太陽底下,時間似乎過的特別快,午餐後,太久沒有早起的我馬上陷入昏迷沉睡,醒來時阿公阿媽已經趕著出門,繼續下午的工作。

在彌陀蘇大哥家,不但體驗「來去鄉下住一晚」的農家情趣,蘇家兩老的衝勁與俐落身手也讓我印象深刻:阿公阿媽總是最早上工,在田地間奔波、無時無刻想著怎麼作可以更快更好,帶領著全家大小在有機農業的道路上前進,雖然有時候還是不忍念兩句,但這不就是家人可貴之處?


農業需要年輕心血注入,但也離不開老一輩人,與天地相處的智慧傳承。



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

農家自養上等黑毛豬 part1--產地簡介


文/圖:農婦君

田寮黑豬肉已經在微風市集販售接近三年了,雖然只有在local銷售,但是很感謝高雄消費者的支持,一直都廣受好評...,也多虧全國市集聯盟合作,目前在台北「天母農學園」也可以買到「自己養的上等黑豬肉」!

想當初,剛剛創立的高雄微風市集,可能因為南部人「比較愛吃肉」的關係吧!除了農夫親自販售的有機蔬果之外,正在苦尋健康環保的「肉味」,身為市集顧問的杏珍,看中了田寮鄉深厚的飲食文化,仍然保留自家飼養少量雞、豬等傳統,因此開始了健康、環保肉品的開發…


高雄縣田寮鄉,位於俗稱「月世界」的火山泥岩地形中,丘陵起伏、山谷河流交錯,特殊石灰岩地質受到雨水沖刷、形成尖峰利脊、寸草不生。聽聞過的人無不疑問:那裡不是很荒涼嗎?


實際造訪田寮鄉內安村,卻讓人大開眼界。自古以來,居民在河谷沖積地等可耕作土地上嘗試種作,由於土壤鹽分含量高,種出的水果異常甜美,這被農業教科書中指為「不利耕作」的高鹼性土,反而孕育了聞名台灣的蜜棗、芭樂。事實上,由於地形崎嶇,早期交通不便,對外相對封閉,直至目前仍維持許多傳統農村生活模式,老人家大多食用自家種植的青菜、水果,加上田寮素為「岡山羊肉爐」的種羊產地,飼養豬、羊等家戶不在少數,使得田寮人連肉都可以自給自足;務農的生活其實不富有,但餐桌上卻總是豐盛,富饒農村自成一格。






「食用自家農產品」的長久傳統,孕育田寮特殊飲食文化;田寮人不僅需要吃肉,而且懂得吃肉。對居民來說,工業化畜牧場大量飼養、大量屠宰的肉品,讓牲畜食用單一穀物飼料,且飼養時間不足、飼養環境封閉,必須大量使用抗生素、賀爾蒙等,這些肉安全性不足,風味也差強人意。
豬圈
餵食蕃薯等盛產作物


因此,「歹嘴道」讓田寮人至今還保留稀有「自己養豬」傳統,在農田附近飼養少量黑毛豬,餵食蕃薯等農業生產剩餘,以及少量的飼料,才發現一但空間充足,豬的頑皮天性便顯露無遺!

天然食物加上空間充足,豬長地很慢,「換肉率」雖不比上專食穀物的工業飼養豬隻(養了六個月才約一百公斤),豬肉卻是斤斤結實有彈性,寸寸美味不油膩!每到分肉時刻,識貨的田寮人紛紛湧入,一買就是十斤二十斤,內臟則往往供不應求,沒有事先預定的人只好敗興而歸。

農場主人每天忙進忙出,為豬的三餐奔波;一下到田裡收作物、一下四處蒐集餿水,這麼作不僅可以抵抗漲至天價的包裝飼料,也讓豬隻的食物多樣豐富,這樣的豬肉吃起來「清新」沒有臊味,肥肉彈Q不油膩,最好的烹調方式就是燙熟後沾醬、蔥爆或煮湯,尤其是加了自做鳳梨豆醬的湯頭,豬肉原味,常令人讚聲連連!



品嚐過田寮自家飼養的黑豬肉,那種豐盛與滿足的滋味實在令人難以忘懷,就是這樣的心情,讓我們想將這樣的產品帶給更多消費者。這種肉品不僅美味;沒有藥物殘留不會威脅健康,飼養的方式更是節能減碳、友善環境,對於飽受環保人士批評的現代畜牧業來說,這可能是唯一的出路。


關於自己養的黑豬肉,可以說的事實在太多了!除了怎麼買?怎麼吃?怎麼煮?如何保存?還有比較嚴肅的生態畜牧、食肉正義等議題,有待之後與大家一同分享摟~



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

麻豆老欉健康新生, 回歸自然的中秋滋味!

麻豆老欉健康新生,
         回歸自然的中秋滋味!



















老欉ㄟ心聲...

每到中秋節,這裡的農民們就忙碌起來,辛苦一年照顧的文旦樹進入採收期。「麻豆文旦」果實雖小,卻以滋味勝出全國,大家爭先恐後、不息高價搶購「麻豆老欉」。但身為知名水果的「麻豆老欉」其實身子骨並不強健,長期過渡使用化學肥料及除草劑,使許多麻豆文旦園的土壤都面臨酸化、硬化問題;知名的樹醫師也曾經診斷:土壤結構硬化使老欉的根系無法向下伸展,一旦颱風、水患來臨就有到下的危機…。


自然農法改體質、顧根本...

林師兄照顧了一輩子的麻豆老欉,因近年身體狀況,他將果園交給在地年輕人,用自然農法的方式栽培,避免一般文旦「洗樹」等十多次的化學農藥噴灑,運用益生菌強化老欉根系,歷經一連串「體質改善」後,今年的文旦竟然讓許多人跌破眼鏡,有讓人驚豔的美好風味!



今年中秋節,在烤肉啤酒之後,來點天然滋味的麻豆文旦吧!

產品名稱
麻豆文旦
產地
台南‧麻豆
生產者
水菱農場
產期
八~九月
生產方式
有機栽培,無農藥殘留
食用方式
可放至外皮乾縮後食用
保存期限
三週